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五重唯識簡介

貳、五重唯識簡介

成唯識論觀心法要卷一..
復次大乘具明五位百法。今但名唯識者。以心法有八,即自性唯識。心所法有五十一,即相應唯識。色法十一,即唯識所變。不相應有二十四,即唯識分位。無為法有六,即唯識實性故也。...
又復言唯識者。具五種觀。一遣虛存實觀。唯遮外境非有,即遣遍計之虛。識表內心不無,是存依、圓之實也。
二捨濫留純觀。若論自證分,轉成見相二分。則相分內境,本是依他起性,不同外境之無。應云唯見、唯相。今恐相分濫同所計外境,故但云唯識。即是捨濫留純也。
三攝末歸本觀。相見二分,皆依自證分起。今攝相見之末,歸於自證之本。故直云唯識。即唯是自證體也。
四隱劣顯勝觀。若論心王心所,各有四分。應云唯心、心所。但心所劣,心王勝。心所不能為主,心王有自在義。舉王則能攝所,如舉帝王必有臣佐。故隱心所之劣,但顯心王之勝。直名為唯識也。
五遣相證性觀。相者,依他起性,如幻事等。性者,圓成實性,即二空所顯真如。是故論云:諸心心所,依他起故,亦如幻事,非真實有。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又云:如前所說識差別相,依理世俗,非真勝義。真勝義中,心言絕故。如伽陀說:心意識八種,俗故相有別。真故相無別,相所相無故。又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當知唯識二字。即是遣相證性。

般若心經幽贊窺基大師:諸佛聖教,雖復無邊,說修行門不過三種(境行果)。故修行者應依此學。云何名為所觀境界。謂初觀察,從緣所生,一切色心諸心所等。似空花相,誑惑愚夫,名依他起。愚夫不了,於斯妄執為我為法。喻實空花,性相都無,名計所執。依他起上,我法本空。由觀此空所顯真理,譬若虛空,名圓成實。諸所知法不越有無。無法體無,但可總說名計所執。橫遍計心,之所執故。有法體有,理應分別。諸有為法名依他起,緣生事故。一切無為名圓成實,法本理故。或有漏法,名依他起,性顛倒故。諸無漏法,名圓成實,非顛倒故。
知境界已,應修正行。一因聞所成。二因思所成。三因修所成。此三雖通福慧二種一切功德。然行根本甚深綱要,勝義易入、應時無等、離諸過者。遍觀詳審唯識為最。漸悟頓悟、小乘大乘,無不依說此深理。故華嚴經說:

 心如工畫師  畫種種五陰    一切世間中  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  如佛眾生然    心佛及眾生  此三無差別
 諸佛悉了知  一切從心轉    若能如是解  是人見真佛
 身亦非是心  心亦非是身    起一切作用  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求知  三世一切佛    應當如是觀  心造諸如來

  智度論說:菩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皆心所作。以隨心所念,皆悉得見。以心見佛,以心作佛。心即是佛,心即我身。心不自知,亦不自見。若取心相,悉皆無智。心亦虛妄,皆從無明出。因是心相,即入諸法實相。
故唯識觀,最為第一。識者心也。由心集起,綵畫為主。獨立唯名,攝所餘法。唯言為遮所執我法,離心而有。識言為表因緣法性,皆不離心。顯法離心決定非有,名為唯識。非謂一切唯一識心,更無餘物。善友惡友、諸果諸因、理事真俗,皆不無故。計所執性,唯虛妄識。依他起性,唯世俗識。圓成實性,唯勝義識。是故諸法皆不離心,如有頌言:

 鬼傍生人天  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  許義非真實
 於過去事等  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  而境相成就

 此等處處說唯有心,恐厭文繁故略應止。今詳聖教所說唯識,雖無量種,不過五重。一、遣虛存實。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遣除。觀依他圓成,諸法體實,二智境界,應存為有。如有頌言:

 名事互為客  其性應尋思    於二亦當推  唯量及唯假
 實智觀無義  唯有分別三    彼無故此無  是則入三性

 遣者空觀,對破有執。存者有觀,對遣空執。今觀空有,而遣有空。有空若無,亦無空有。以彼空有,相待觀成。純有純空,誰之空有。故欲證入離言法性,皆須依此方便而入。非謂空有皆即決定,證真觀位非有非空。法無分別,難思議故。說要觀空方證真者,謂即觀彼遍計所執、我法空故入於真性。真體非空。此唯識言,既遮所執。若執實有諸識可唯,既是所執亦應除遣。諸處所言一切唯識、二諦、三性、三無性、三解脫門、三無生忍、四悉檀...等。皆此觀攝。

二、捨濫留純。雖觀事理,皆不離識。然此內識有境、有心。心起必託境界生故。但識言唯,不言唯境。識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故,但言唯識。又諸愚夫迷執於境,起煩惱業生死沈淪。不解觀心,勤求出離,哀愍彼故說唯識言。令自觀心,解脫生死。非謂內境,如外都無。由境有濫(外之慮),捨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故契經說:心意識所緣,皆非離自性。故我說一切,唯有識無餘。餘經復說三界唯心。制一處等,皆此觀攝。

三、攝末歸本。心內所取境界顯然(相分),內能取心作用亦爾(見分)。此之二法俱依識有。離識體本,末法必無。三十頌言。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成唯識說: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解深密說:諸識所緣唯識所現。攝相見末,歸識本故。所說理事、真俗觀等,多皆此觀。
   
四、隱劣顯勝。心及心所,俱能變現。但說唯心,非唯心所。心王體勝,所劣依王。隱劣不彰,唯顯勝法。故慈氏說。
許心似二現  如是似貪等    或似於信等  無別染善法
無垢稱言:隨心垢淨等,皆此觀攝。

五、遣相證性。識言所表,具有理事。事為相用,遣而不 取。理為性體,應求作證。故有頌言:
於繩起蛇覺  見繩了義無    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
餘經說:心自性清淨。諸法賢聖皆即真如。依他相識根本性故。又說:一諦.一乘、一依、佛性、法身、如來藏、空、真如、無相、不生不滅、不二法門、無諸分別、離言觀等。皆此觀攝。

如是所說空有、境心、用體、所王、事理五種,從粗至細,展轉相推唯識妙理。總攝一切。以聞思修,所成妙慧而為觀體。明了簡擇,非生得善。若欲界觀,唯有聞思。色界觀中,通聞修慧。無色界觀,但修無餘。無漏觀修,義通前二。
此諸唯識,從初發意四十心中,聽聞思惟但深信解。隨所遇境,依教思量令彼觀心漸漸增勝。未能修位,觀二取空。雖少入修,猶非正勝。

於加行位四等持中,起四尋思。審觀所取,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有實無。起如實智,於能取識,遍知非有故。聖慈尊教授頌言
 菩薩於定位  觀影唯是心    義想既滅除  審觀唯自想
 如是住內心  知所取非有    次能取亦無  後觸無所得
   此位菩薩雖得修觀。猶帶相故,未能證實。

通達位中,無分別智於所緣境,都無所得。理智既冥,心境  玄會。有空之相時不現前,唯識真理方名證得。故本頌言。
若時於所緣  智都無所得    爾時住唯識  離二取相故

證真識已,起後得智方證俗識。厚嚴經言:
非不見真如  而能了諸行    皆如幻事等
雖有而非真至此位中,名達法界。住極喜地生如來家。
自知不久成無上覺。

 參、結論

唯識以百法統攝一切法者,意即我人於遇到任何境界時,應知此是何法。又此法在百法中,是屬於五位中的哪一位。既知此法是何位所攝,應知其有王所、色心、假實、事理(有為無為)之觀係。既知是因緣所生、相待而有。則於此五位百法,求所謂有情命者等,了不可得,是補特伽羅無我。求所謂軌解任持者,亦了不可得,是法無我也。
  五重唯識觀者,是在能知此法於五位百法的定位之後。自然能知此法的虛實、濫純、本末、勝劣、性相。於此法中層層深觀,乃至歸於一真法性、一心真如。如楞嚴經云: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故知唯心識觀,對於修心之士有大利益也


1 則留言:

  1. Merkur Futur Safety Razor | Design, Tools and - deccasino.com
    The Merkur 메리트 카지노 쿠폰 Futur is a chrome plated head-set 카지노사이트 with a traditional 메리트카지노 etched design for use in wet shav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