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五位百法簡介

五位百法簡介

  五位百法,是一切法之總攝,即唯識所觀之境。若更簡略之則是,遍計、依他、圓成等三性。五重唯識者,乃能觀之智。所觀之境是唯識,以一切唯心造故。能觀之智亦是唯識,以如其諸法實相而觀之矣。本文是以所觀之五位百法,與能觀之五重唯識,來簡略探討唯識之要義。
 
壹、五位百法之簡介
  法有無量,天親菩薩攝之為百,故以百法總攝一切法。而此百法約略而言,不出五位差別。即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今文不詳細說明百法之內容,只以五位之分類,簡略說明一切法之差別。而五位差別總結而言,不出唯識二字,故以五重唯識觀之。探討百法五位之意義,先標五位之名,後說明五位如此分類的原因。

一、標五位之名
百法明門論云: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云何為無我?
  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
  
1、心法。
即所謂八識心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謂此八種心王。有為法中,此最勝故。世出世間,無不由心造。
   直解云:依於眼根,了別色塵,名為眼識。依于耳根,了別聲塵,名為耳識。依於鼻根,了別香臭,名為鼻識。依於舌根,了別滋味,名為舌識。依於身根,了別痛癢寒熱等觸,名為身識。依於意根,遍了五塵,亦能分別落謝影子,亦能通緣過去未來,名為意識。前五識所依五根,皆是淨色。此第六識所依意根,則是心法。此之意根,從無始來,內緣第八識之見分,虛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名為末那識。梵語末那,此翻為意,由其恒審思量為性相故。
然前六識,時起時滅,喻如水波。第七末那,無始相續妄執我法,喻如水流。阿賴耶識,則喻如水。梵語阿賴耶,此翻為藏,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若無此識,則根身是誰執受,器界是誰變現。一切善惡漏、無漏種,是誰攝受。且如吾人疲倦熟睡,夢想俱無之時。前六轉識,俱不現起。若無此識,豈不同於死人。既無夢無想仍非死人,驗知必有此第八識,與第七識微細我執,仍自俱轉。然此第八識,決非實我實法。若是實我實法,則應常無變易。而此識者,乃從先世引業所招,名異熟果。既從業招,便非常住。又善業則感天人樂報,惡業則感三塗苦報。往來六道,猶如車輪。變形易貌,曾無一定。豈是實我實法哉。

依成唯識論:此八識簡略而言,即是三能變識。
頌中、此能變唯三。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三句。三種名言內識所變之相,總則五位百法(三能變識所變之相,總則有五位百法),別則有無量種。而能變之識,其類唯有三種。一謂異熟者。謂變異而熟。異時而熟。異聖而熟。異類而熟。具此四義,故名異熟,唯屬第八。雖第六亦有異熟,而唯一分(第六有一分是異熟,然多分是分別也)。此識(第八)偏多。故曰多異熟性。
二謂思量。思,謂思察。量,謂度量。屬第七識。恒審思量第八見分為我、法故。雖諸識皆有思量,而不恒不審。唯第七識,恒審思量故。(第六審而不恆,第八恆而不審。)
三謂了境,屬前六種識。雖七八二識,亦能了境。依內門轉,唯了細境。此六能了、麤相境故。頌言及者,顯前六識合為一種。前五取境,必有同時意識故

2、心所有法。
所謂心所法者,即心王所有之心法。以其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有法.
  宗鏡錄卷五十九云:二明心所有法。與此心王,常相應故,名相應法。望前心王,此即是劣。先勝後劣,所以次明。
  若論其數目,則總共有五十一種。遍行有五,別境亦五,善心所有十一,根本煩惱有六,隨煩惱有二十,不定有四,皆是攝屬於心。
如作意心所,即心之警覺。觸心所,即心之趨觸境界作用。受是心之領納作用。想是心之取相。思是心之造作。欲是心之希望性。勝解是心之印持性。念是心之明記性。定是心之專注性。慧是心之簡擇性。乃至善心所,是心中對此世他世有順益之作用。煩惱心所,是心之減損擾亂作用。此種種心所,皆不離於心。恆依心起,與心相應,繫屬於心故名心所有法。

3、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宗鏡云:三色法,心王等之所現影。謂此色法不能自起,要藉前二心王心所之變現故。前二能變,此為所變。先能後所,所以次明。

四、心不相應行法
      宗鏡云:四不相應行。謂此得等,二十四法。不能自起。藉前三位差別假立。前三是實,此即是假。先實後假,所以次明。

五、無為法
      宗鏡云:五無為法。體性甚深。若不約法以明無為,無由得顯故。藉前四斷染成淨之所顯示。前四有為,此即無為。先有後無,所以後明。(無為者,無其有為也。有為者是生滅法,是有造作,是有境界法,有覺知法。無為則離生滅、增減、來去等相,體絕諸相無有障礙。)

藕益:法既稱為一切,則何所不攝。設欲廣說,窮劫莫盡。今以五位百法收之,故名為略。雖五位,已收一切世、出世間假實、色心、主伴、罄無不盡。何者?前之四位收世、出世有為諸法。第五無為收世、出世無為法性。就前四中,前三是實,第四是假。就前三中,前二是心,第三是色。就前二中,初一是主,第二是伴。有主必有伴,伴不離主(心所不離心王)。有心必有色,色不離心。有實必有假,假不離實。有有為必有無為,無為亦豈離有為、而別有自性哉。


二、五位分類之緣由
  論云: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

宗鏡錄:又鈔中廣釋,第一心法最勝故者。華嚴經頌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一切世間中,無法而不造者。此八識心王最勝。由如畫師,能畫一切人天五趣形像,乃至佛菩薩等形像。然經中舉喻,佛但取少分。以畫師只畫得色蘊,餘四蘊即不能畫。法中若是八識,即能通造得五蘊。且如第六識,相應不共無明,及餘分別、俱生惑等。若造得地獄總別報業,即自畫得地獄五蘊。乃至若造得人天總別報業,即自畫得人天形像。若具修萬行,獲得二轉依果,即自畫得佛果形像。故知一切世、出世間五蘊,皆是自第六識畫得。不簡依報正報,皆是心變。所以心法,獨稱最勝。(造業者是第六,異熟者為第八。)
第二心所有法。與此相應故者。瑜伽論五義,略辯相應。一時者,所謂王所同時起。二依者,即王所同一所依根。三緣者,即王所同一所緣境。四行者,所謂王所三量,行相俱同。五事者,即王所各有自證分體事。
第三色法。二所現影故。現者,變也。為十一種色,皆是心、心所,所變現故。影,謂影像。是相似流類之義。即此十一種色相分,是本質之流類,似於本質。若無質者,即似內心,故言影也。(自證分)變不親緣,故置影言者,為八識(自證分)皆有變相分緣義。且如前五識緣五塵境時,須變影像緣。第六緣十八界法,亦變相分緣。第七緣第八見分為我時,亦變相分緣。若第八緣他人浮塵,及定果色并界器時,亦變相分緣。相分望八識(見分),即親所緣緣。本質望八識(見分),即疏所緣緣。此上所說,且望有質影者說。若唯有相分、無本質者,即第八緣自三境。定意識緣自定果色是。
第四分位差別故者。此得等二十四法。即依他前三位(心王、心所、色法)種現上假立。(取三者一分一位而假立。前三者是實法,於前三者法上取其一分妄相而假立之,可謂是前虛妄相想,或說是虛擬的概念。如楞嚴經云: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法既剎那生滅無實,又豈有得失、生滅、來去、一異、時空、語言文字相等不相應行法)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死生,了無所得。又唯識頌云: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三。我法、生滅、得失等,皆是名言假說。經論中所謂假名分別,即此不相應行法。)

第五顯示實性故。即五無為。如前已釋。(真如無為者。非妄名真,非倒名如。即是色心、假實諸法之性。諸法如波,此性如水。諸法如繩,此性如麻。諸法非此,則無自體。此離諸法,亦無自相。故與諸法,不一不異。惟有遠離計所執,了達我法二空。乃能證會本真本如之體。真如二字,亦是強名。前五無為,又皆依此假立。此即唯識實性,故皆唯識。決無實我實法也。)
又第一、八種心王,是最勝能緣門。第二心所有法,與心相應,是共勝同緣門。第三色法,心之影像,是所緣境界門。第四不相應法,是分位建立門。第五無為法,是顯示實性門。
如上勝劣(王所)顯現。能(變心)所(變色)互成。假實詮量。有(為)無(為)隱顯等。能彰無盡法門。無盡法門,不出五位百法。五位百法,不出色心二法。攝末歸本,不出唯心一法矣。

直解:此申明百法,列為五位之次第。即顯離心別無自性故。一切惟心,而無實我實法也。心法於一切法中最勝,由其能為主故,此能統一切法也。心所有法,即與此心相應,故不離心也。色法即是心及心所,二者所現之影,故不離心及心所也。不相應行即是依於心、心所、色三者之分位差別而假立,故不離心、心所、色也。無為法即是心、心所、色、不相應行,四有為法所顯示故。亦與四有為法不一不異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