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8日 星期一

靜老的話-2

靜老的話
大家喜歡看的話 請做參考

一般觀念解行
一、每個人都有佛性,是因為被「妄想執著」擋住了,而無法出來運用。
二、因果報,並非任何人「訂定」出來的,而是由自己的身口意「造作」出來的,一切起心動念、身口意造作、事相,皆不離因、緣、果、報。行什麼因,自然得什麼果,這是大自然的定律。
三、馬有五種:A、看到皮鞭的影子就知道跑。B、要打到皮。C、要打到肉。D、要打到骨頭才知道跑。E、打到骨髓了還不願意跑。 (你似那一種馬?)
四、想要成佛,得先學會做人,不管世事因緣如何都要以真感恩、厚道為本,生活要以念佛為主。不要怕吃虧才不會吃虧。(但不濫慈悲)。
五、遇到正法的情形有:A、有些人能真信願行念佛,依法修行得成就。B、有些人則只能結緣種個善根。(六道輪迴,有「隔陰之迷」,來世可能就把修行的情形都忘記了,所以最好今生一定要成功。)
六、有些人初聞佛法時,當下很高興,但經過二、三天之後,就又退回到「自己的想法」。所以不是佛號不好念,是自己的習氣在障礙修行,且亦是因信不純,感恩恭敬心出不來,「善根」即無法持續增長。
七、Α、有些人「不敢」聽聞真相的原因,是以為不聽就不會有事。 Β、有些人聽到真相的話會苦,是因以為自己本來沒苦,是聽了真相的話才有苦,卻不知道「苦事」其實是被自己的習氣蓋住,尚未遇到苦的境界出現時,只是暫時沒有發現而已,並非不存在。
八、聽到真相的話,有些人會感恩誠敬,有些人則會起煩惱心。因為每個人的習氣就如同雲層:厚、薄不同,感受也不一樣,但只要真心信願行念佛,自然能慢慢撥雲見日。一般人因為有「我執」,才會喜歡聽「合我意」的假話。真相的話剛聽到也許會覺得「痛」,但只要真心願意接受,自然會慢慢有解脫樂。(把原本扭曲的心態,調整為真心願意聽聞佛法,正法緣才會入心而受用)
九、佛是無上正等正覺徹知一切真相的聖人,衪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從清淨心出來的真相話(覺悟出世的話)。凡夫說出來的話,每一句話都是從妄心出來的話(迷相六道的話)。所以寧願相信佛說的一句話拿來用在修行,也不要聽信無數億的假話來修行。
十、「真」善知識是指:走到正路,已修行成功之人。
十一、有真心修行的人,自然會遇到真善知識而得「助緣」,助其修行得力。但若遇到真善知識時,自己的傲慢心太重或心存有投機、不誠的心態,則亦會錯失因緣。若今生再錯失佛法、真善知識的教導,即是不懂惜福,亦是吃了大虧之人。
十二、念佛修行改習氣,並非像想像那樣困難,而是法誤解了,自己用到偏知邪見去了。要腳踏實地,誠心受教,正法才能入心。在接觸真善知識說、寫的佛法時,如果只是觀念知道,而不去落實,就等同「紙上談兵」,所以只停在「知道」是不夠的,還要實際的「做出來」,才是「真知道」。
十三、是否能真與佛法的法意相應,完全決定於「心地的品質」。要是自己心不誠不信,即使每天接近佛法,真善知識再怎樣教導,自己在運用的依然是意識心的產物,所行亦是自認為是,會錯意的假佛法。(用錯心、修錯法走錯路)。若真想要出六道,就要把我執的主觀習氣放淡些,心的品質才會提升,才會有心甘情願的真誠信出來,而能「相應到佛法的法意入心」,心地才會真正依佛法的法意去行,漸進的把心地的我執放掉,而能真信願行念佛改習氣。
十四、「我執」是指:認為「我」所知所想所行皆對,只要見解不合我習氣的標準,皆會認為是不對的,並且把六塵一切相皆當成是「我的」。
十五、相信、感恩、恭敬是入法與成功的總根源,若信不真誠,聞到正法也不能與「正法緣」相應。一般人往往都不懂得珍惜遇到佛法的因緣,亦不知今生能遇到出六道的因緣,並非易事。
十六、佛、菩薩度「有緣人」,有「真相信」佛講的話,實際在日常生活依佛經的法意修行的人,即是與佛「有緣」。與佛、菩薩有緣無緣或斷緣,都取決在自己的身、口、意(想法與做法),不可把自己的煩惱怪罪到佛菩薩身上。
十七、不是佛、菩薩不慈悲,祂們時時刻刻都沒有離開眾生,祂們用一切辦法要幫助眾生離開一切苦。但凡夫自己卻執迷在一切相,自以為是的想法太深太重,所以很難把凡夫心的知見、想法調整過來。若自己肯「接受」佛法,調整心態,即能離六道。
十八、佛、菩薩幫助人,好人、壞人都會幫助,但只幫助「好」的事情,不幫助壞的事情。(凡夫的起心動念,佛、菩薩皆清清楚楚)
十九、與佛、菩薩不相應的原因是:凡夫心所想所行所求皆是自私自利、「自我合理化的好事」。佛、菩薩只會幫助人家離開六道的事情,不會幫助人家繼續往六道路走,這樣凡夫才不會更加重心中執迷六塵一切相的習氣。
二十、有些人只在遭遇困難時才願意相信佛,但當求完佛,或當困難解決了,就自以為是自己「修」出來的,或因事情沒有完全符合自己的心意而不滿意,就反而怪佛不幫忙。若是有這樣的心態,則必需要重新調整改正。
二一、並非除了自己修行的事以外,都不能再另外求佛幫助日常生活中正當的事,而是:不能「口信心不信」,或認為佛幫助我是理所當然的,或只要事情的結果不符合我習氣的標準(期待),就起瞋心等等,若心中有這樣的傲慢心態,就會離佛更遠,那麼即使佛加持你,你也收不到佛的加持力。
二二、「有時」佛、菩薩對凡夫的幫助,是一種獎勵,目的是要讓凡夫更平順、更有力量,而更能好好用功念佛、改習氣。
二三、只要真信願行念佛、改習氣,且持之以恆的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那麼生活即自然會如願。只要有跟佛走同一條道路,佛菩薩就絕對不會捨掉你,(佛、菩薩「不捨一人」),所以只管「安心念佛,安心改習氣,安心做事,安心過日,就對了」。
二四、得到佛的幫助有:A、平常有困難時,得到臨時的幫助。B、此岸帶到彼岸,得到永恆的幫助。C、臨時及永恆的幫助都得到。
二五、佛雖有無上的慈悲、願力、平等心幫助眾生,但是否願意真心相信的「權力把柄」,還是在眾生自己手上。有真要出離六道的人,有真相信佛的人,「才能」真正相應(入心)真信願行念佛修行的教理及方法,才能自然相應佛力的幫助。
二六、「懺悔」並非只在表相,而是在於真心念佛、改習氣,才是真懺悔。
二七、「勇猛精進」並非在表相,而是心裡要捨得「丟掉」,丟掉貪戀六塵相的習氣。心離六塵相,一門深入念佛,才是真精進。
二八、心意已決,是決在信願行念佛,非決在自己的習氣上,才不會更苦。
二九、拿東西供佛時,心態上要真正的誠敬,才是真恭敬,而不是在挑自己家人愛不愛吃,或以有所求的出發心來供佛,否則所供的不是佛,而是自己的貪、瞋、痴。
三十、佛是已空無所空,證無上菩提的聖人,我們恭敬佛,並不是因為祂要眾生恭敬,而是因佛法本來就是「從善亦清淨之法」,所以我們當然要誠心恭敬。(敬佛如佛在,不敬如泥塊)。
三一、在道德之下過日常生活、心放下六塵一切妄相、真信願行念佛,即是在做佛事(做能成佛之事),亦是真讚佛、供佛。心無習氣(無相、真空),才能見實相;覺,即是菩提心。
三二、學佛不是麻煩的事情,學佛可讓自己擁有「出世」的智慧,是很輕鬆自然,愉快自在的事情。士、農、工、商,在日常生活裡的忙閒、走、站、坐、躺,只要心不專用在某件事時,處處皆可念佛。說沒時間念佛修行皆是藉口。
三三、不管做任何大小善事、惡事,或修行走正、偏、邪路,皆會有果報。不要因貪圖眼前一點小樂處,而換來無限的痛苦。要知道,今生若再不惜福往正路走,即是最不划算的事。若知錯不改,皆是貪愛面子與汙染的自信在運作。
三四、不管是心存善念或心存惡念的人,或像一般人是善惡摻半,只要從現在起真心願意回頭,往信願行念佛這一條路走,每個人都一定來得及轉為有智慧又可成佛者,不但能得到永恆自利,亦可永恆做出大愛平等真正造福眾生之大事。(念佛是自利利他的事)
三五、「真」修行的人,睡覺時很少作夢。夢是妄心的幻境,不要當真。
三六、遇到初學者,隨緣鼓勵其念佛,讓他人亦有機會種下念佛的種子。
三七、正法施的福報比財施大多了。
三八、在世貪污,下輩子輪迴定做牛馬以還眾人。
三九、凡人不知天高地厚,所以「畏果」;菩薩因了知一切真相,故「畏因」。凡夫心因沒有出世的智慧,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否則一定不敢為所欲為,放任自己的身口意。
四十、有些人雖然有遇到佛法的機會,但卻沒有徹底去了解經書的法意,或雖然有聽到真善知識講的話,但「深」的聽不懂,「淺」的又覺得很普通,或以為只要懂語言文字相上的片面意義,就已是在修行佛法了,卻不知若只看懂文字相,心的態度沒有落實去將佛法的法意「做出來」,即非真懂。
四一、「所知障」是指:心裡所知道的佛法皆只是文字表相上的意思,是凡夫心「合理化」的教理及方法,真理法並沒有真正入心,所以反而會成為往正路走的障礙。
四二、凡夫不知道佛法的法意是「難解易行」之法的原因,是因為佛法並不是任何人設定出來的,而是宇宙永不生滅的真相、真理。因凡夫心無智慧洞見其真相,亦不願意用「直心」去學習,才會與正法難相應(難解難行),也就沒有智慧可提升心的品質。
四三、佛法是醫治眾生習氣的處方,只是方便用,並無定法,只要真正確認其法意,實際去實行就好,不要把法相放在心裡一直想,才不會執著於法相。(真法實無相)
四四、佛法有分「正行」與「助行」:清淨心念佛即是「正行」;雖然不用刻意去找善事來做,但若「有遇到」善的、正的語言、法、事、物等,皆要隨緣去助他,即是「助行」。(不作一切惡業即是善,善亦無分大小)。
四五、A、當我們把好的、正的語言、文字、法、事、物等,隨緣布施他人時,若能再加上心不住相念佛,就能藉「善」提升為「淨」,也就是在去除習氣,才能走向「無我」,即是與佛、菩薩走同一條路(往生西方)。
B、若自己得到的好處都捨不得和他人分享,或有藉「善」來要名要利、滿足自己的慾望等等不正的造作,皆會造成由「善」落入為「惡」,會加重傲慢、我執等等習氣,那麼即使念再多佛號,與西方極樂世界、與佛、菩薩皆不能相應,反而還是在往六道的路走。
四六、「悟」有:「無相」的開悟、「有相」的開悟、「假相」的開悟。無相開悟後,就有智慧洞見真假,遇一切事時心皆不離正念,能夠永遠往正路走;有相的開悟,僅是一個過程而不徹底,容易半路又走向偏、邪的岔路;假相的開悟,則會迷在邪知、邪見、妄相裡打轉,會往邪路行。(一切相皆虛幻,不要把幻境誤認為是修行進步的成績)。
四七、修行本沒有「得」,真正無相開悟之後,清淨心的「實相」自然會流露出來運用,永不退轉,且不向外求,故無所得。(無形無相,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四八、根性高的人,可以不需要教理,或只需要幾句話,自己就知道往修行的正路走,但一般罪業凡夫都需要靠「真」善知識引導,依佛經教導的教理與方法來入心調整心態,才能漸進的往正路走。
四九、任何法門都有它的教理及方法,就好比我們現在人在台北,想要去北投與去澎湖的方向及交通工具就不相同;同樣的,想要在世間時就有智慧可平順快樂的過日子,又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教理及方法一定要用對,才不會用功一輩子,但卻往生到三惡道去,那就太慘太可惜了。
五十、心裡愈執著六塵一切假相,及不是真心想要了生死的人,就越難相信佛,亦越難使真正的出世法入心而行,縱使有遇到真善知識也會錯過;而心裡確實是真切想要出離六道,真心要往生西方的人,就會相信佛及正法,亦會比較有機會得到真善知識的「助緣」,或自己會比較有機會能慢慢相信正法。正法的教理及方法有入心,知見與想法才會慢慢改善,才能往正路走。
五一、一般人要修行很容易,但要往正路走,要成功的機會很少的原因是:無法分辨真假善知識、不清楚真假教理及方法,老是往自我合理化的岔路走。(好比是會開車,但卻不會認指標)。
五二、若念佛修行很多年,但妄念、執著等習氣沒有減輕,還在原地轉圈圈,沒有智慧,不知道如何往正路走,是因為接觸到正法時,只看到表面的語言、文字相,或是只在用意識心自認為是的教理及方法(被自己心裡的習氣,轉去上當了),沒有看到佛法真實的法意,就無法得到實修的般若(智慧)。(肉眼看文字,慧眼見真法)。
五三、A、看佛經、佛書、聽佛法時,重點不在於接觸得多或少,而在於要真正「把以前所知所學皆放掉,心靜下來心甘情願的看與聽」,才會有「聽聞佛法」的般若,進而轉入「實修」的般若,才能洞見佛法的法意,而找到你要的答案與正路。B、念佛時要真正心甘情願的念,不能存有應付了事的心態,如此才能真正離六塵一切妄相,提升心的品質,才是真消業,而更能有把握往生西方。
五四、把心的污染(習氣、雜相)清掉,清淨心念佛即是實修;心地無惡無是無非無雜,即是平等心。
五五、學佛,不是要依賴、崇拜佛,而是要用誠信的心來學祂講的教理及方法。人與人之間都須要感恩與尊敬,更何況是對佛,更是要有真誠的感恩與恭敬。因為有了佛法,才使我們有機會從凡夫心、凡夫肉體,回歸為佛心、法體。
五六、修行人若是一直用「想要」往生西方、要有神通、一心不亂、度眾生、明心見性、見佛、開悟、平安富有、不要妄念等等要好處的心情來念佛,都是不正確的想法。(要走對方向,才有機會入門念佛)
五七、信與不信的權力把柄,是在凡夫這邊,而不是在佛那邊。不信,就是不願意接受佛的幫助,不想要佛、菩薩救度你。所以問題並不是「佛幫不幫」忙,而是「你願不願」與佛親近,如果心裡不是真信願,對佛存有絲毫的疑慮(是你自己捨掉佛),就會抵擋佛的幫助,而收不到佛的加持力,正法無法相應,佛也就幫不上忙了。
五八、若把想要好處的心態放前面,念佛放後面,「是得不到好處」,應無所求,用直心的心態念佛,「自然有好處」。
五九、能把六塵轉為六境,即是智慧;能善用方便法(真隨緣),即是智慧的啟用;能超越一切方便法,即是實相。
六十、修行這件事,要知道自己是在那個位子(層次),要按部就班往前行,不要好高騖遠,要腳踏實地,一步步打穩念佛的根基,才會穩當。
六一、佛講的一切法,皆是「正法」。但我們在選用修行的方法時,自己要先了解自己的根性與因緣,才不會一聽人家說那種方法好,自己就跟著用,或失敗在「自我合理化」的成見上。修行是在了個人的生死,就如「個人吃飯個人飽」,要小心點才不會因小失大。
六二、佛對每個眾生無時無刻皆不忘,但眾生的心卻無時無刻只顧迷戀六塵之事。會忘記念佛,是因為沒有把佛當成是你最重要的『人』,心裡才會把祂給忘了。
六三、人生苦短,不要再為某個事相或某個情執而被「耽誤於眼前的一點小好處」,應把有限的時間拿來賺取無限的利益。
六四、一般凡夫,都不清楚平時自己身口意所造作之為正?末法眾生,要是今生沒往生西方,往生後大多數都會往三惡道去。今生有機會解脫一切苦痛,若又不把握,難道是還想要一直在六道打滾嗎?在六道打滾得愈久,習氣、罪業累積得愈來愈深,想要解脫的機會也就愈小了,等到下三惡道時再後悔,就已經來不及了。一旦錯過機會,來生還會比今生更好更有機會嗎?
六五、目前雖是末法時期,但亦有佛、菩薩住世庇佑眾生。
六六、不是每個佛、菩薩都是用講經說法的方式度眾生,有些佛、菩薩默默的在幫助眾生,祂們所做的事情是凡夫看不到的,且其實看不到的力量更廣大。但佛、菩薩的目的都是同一個(幫助眾生離苦、成佛)。
六七、有「真」往正路走的人、「真」信願行念佛的人,自然會有一切佛、菩薩來護持,邪即無法靠近、侵犯。才能真正安全到達目的地。
六八、有些人,世間的事情學得快也做得很好,但修行的心地之事卻學不會也做不好。問題皆在於被自己心裡的習氣所轉,念佛修行,是要了自己的生死,是自利利他的大事,所以不要再執著抓住六塵相不放,要把信願行念佛,放在日常生活當中最重要的位置,那麼「久了即會成自然」,且善根亦會增長。
六九、學識愈高,愈聰明的人,可以研發出如:
     電視、汽車、藥品等等可幫助世人生活更便利的物品。然而心中善念較多的聰明人,雖然可以使自己生活充實亦可造福他人,但並不能藉此改掉往六道輪迴的習氣,也不能了掉生死;有些善念較少的聰明人,反而容易因心裡想的點子多,見解多不誠實,對修行這條道路,可能反而是障礙,聰明反被聰明誤,可說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七十、學識是世間用的智慧(聰明),與了生死無關,是度不了自己與他人的;念佛及改習氣才是出世的智慧。且出世的智慧裡,自然會包含入世的智慧。唯有自己成功,有覺悟有智慧,才有能力真正去度他人。
七一、聰明並不等於智慧。聰明之人依入世法,智慧之人依出世法。人道,即是眾生換跑道(出離六道)的「大總站」,要好好珍惜與把握。
七二、凡夫因心被雜相蓋住而無明,日常生活心皆隨六塵相遊轉(迷者)。佛菩薩因心清淨,能徹知一切真相,所以日常生活似遊戲(覺者)。
七三、肉體是緣起無常,有一切苦的幻體(假體)。借肉體清掉習氣污染,即可回歸到永無一切苦,不生不滅的法體(真體)。即是借假修真。
七四、要相信別人不容易,要別人相信自己更難。因念頭、感受、想法、習氣等問題是個人自心的事情,所以必須靠自己真願意照佛講的教理與方法去落實,落實愈多,心的品質也就愈提升。
七五、念佛會「首熱尾冷」,是因為自己信佛及想要了生死的心,不實在,所以才會進進退退,不能持之以恆,結果是會「進一退十」的。
七六、生滅心、意識心、妄心、假我、八識、倉庫等,名相雖不同,但皆是「凡夫心」的代名詞。「妄想、執著」即是一切習氣的總名詞。
七七、「無心」是指:經過實修,把心裡的習氣污染都清乾淨;真性、自性、佛性,名相雖不同,但法意相同。
七八、「清淨心就是佛」。心都不住相,即是「清淨心不要再去找一個無相、不住相的方法()來修行。
七九、經書裏有許多名相不同的文句、說法、比喻,但意思都是相同的。然正法實無相,一切有相法都是因為凡夫的根性與習氣都不同,佛、菩薩怕凡夫因不懂法意而誤用,所以才設出來的方便法。任何說出來、寫出來的一切語言、文字,只要遵循著經書的教理,皆可稱爲「正法」,都是方便引導凡夫回歸到清淨心的工具。
小結語:雖然世間人彼此的因緣、生活方式都不相同,但每個人的生活皆離不開六塵相。生活中的一切六塵無常假緣、相,是幫助你提升的「墊腳石」,或是讓你更沉淪的「落井石」,完全取決於你自己的知見、想法、方法是否正確(是否走對路)。 世間日常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相 (世俗所謂的好命),都比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能不被心裡的習氣、妄念相、外在的一切相所轉,且又能得到正知見,有智慧認清自己與世間的「本質」,真信願行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因緣福報來得「好命」。緣起無自性,一切法無我。一切相皆無常,皆不要住心。心淨即是佛,心無境即是法,心無善即是僧。心淨念佛即是西方。

. 為何會輪迴
一、人是由「四大」(骨頭、血液、體溫、氣息)所組成;雖然外在的體形不同,但每個人都有「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七識」(如有走到正路而證,識即會轉為智)、「八識」(習氣的倉庫)、「五蘊」(色、受、想、行、識);而每天人體所接觸到的皆是「五欲」(財、色、名、食、睡)與「六塵」(色、聲、香、味、觸、妄心的想法)。
二、凡夫為了要讓自己的肉體及心裡感到舒服,就會把心思用在金錢、淫欲、地位、口欲、睡欲五欲方面去費心去執著,且迷失在眼睛所看到的人事物、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嗅到的氣味、舌頭所嚐到的味覺、肉體所碰到的觸覺、心裡的念頭等等六塵妄相,拼命的去執著去抓取。且在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時,總是被凡夫心的習氣牽著去執著愛恨情仇、食衣住行、吃喝玩樂,更愛享受他人的尊敬與肯定,心裡的一切感受皆要合自己的意,否則就會不舒服。不愛依真善知識講的解脫路去走,而偏好用自己往輪迴的那一套習氣去行。就算念佛也愛打妄想,心不甘寂寞,總愛在外相上打轉,在心外求法。

三、富貴如浮雲,人生短短數十載,就算真的貪圖到一點小好處,又真能享受多久?世事無常,且生命其實是脆弱不堪的,應好好想想今生來世間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為何要執著,緊抓著「垃圾」(六塵的一切無常緣、相)不放呢?若真等到失去人身,才體認到「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的道理,那可就太遲太慘了。

四、肉體是五蘊的「傀儡」,亦是五欲、六塵的「奴才」。妄心、雜相,是空性、生滅相,只要心不去攀它,心攀佛號,「心」就不會有事。

五、萬事、萬物、一切六塵妄相,皆是因緣假合(緣起而生,緣盡而滅),所以不要當真,不要執著,(但並非頑空)。

六、就如同「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世間的一切緣、一切相,皆可能成為造成自己繼續在六道輪迴的因緣,但反之亦可做為超出輪迴的跳板,一切端看自己心的態度。若只為了滿足妄心的習氣及肉體短暫的享受,而卻要去背負這麼沉重的業力。試想看看,值得嗎?

七、每個人都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所以不必與別人做比較,煩惱亦無用,但自己要「深思熟慮」,要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若已確立了正當的目標,即要盡其一生去落實。(不要迷失在慾望與得失心之下,身心一再的被物質與凡情所用,糊塗、匆促的走完一生。)

八、凡夫有三種妄心:A、過去心(回憶)。B、現在心。C、將來心。

九、凡夫心就是被「相」污染的心(染著習氣的種子),而「相」可分為兩種: 
A、「內相」如:貪、瞋、痴、嫉妒、回憶、煩、苦、痛、感受、想法、念頭等等一切受想行識感覺之妄念相。
B、「外相」如:色、聲、香、味、觸、語言、文字等等一切人事物之緣相。
因為凡夫八識(倉庫)裡存檔了習氣的種子,「若種子不清乾淨,則春風吹又起」。例如:當你聽到不合你心意的話,或看到不喜歡的人事物時,瞋心的念頭(瞋的習氣種子),就會出來與相合。若是這樣,則八識裡頭,瞋的習氣種子,不但不會減輕,反而又加重了一份力量,其他一切相、心裡所有念頭、感受亦是如此。

十 、煩惱與習氣等一切相,皆是凡夫心「想」出來的,「想」是妄心的總根源。只要「想」一出來,一有起心動念,心與相合了之後,就會指揮肉體的身口意去造作。就如同心裡想到喜歡的電視節目才會去轉來看;想到不喜歡的人事物,心裡就會煩亂。
十一、凡事都因先有「想」,才會去做,有「想」就會有分別、貪瞋癡、幻境等,迷失在「自以為真」的六塵一切妄相中過日子。所以要是能在心不專事時,把心的「念頭」都攝在佛號,慢慢就能不再隨意識心的「念頭」去造業,只要心能做主,慢慢即可一心念佛,等心都乾淨了,即可清淨心念佛(無相念佛),就能將意識心「想」出來的妄相(污濁的妄理),轉變成清淨心出來的真性般若(真空真理)

十二、凡夫並不知道,自己的心與想已習慣性的黏在一起,每個起心動念、五蘊六識皆是妄想執著。若沒有佛力的幫助,﹁想﹂是捨不掉的。

十三、不要因一時的大意,而借著佛經、佛法的名義,但所走的路卻是比在未接近佛法之前,習氣更重更執著,這樣來世就更難往正路走了。

十四、我們會一直在六道中輪迴,是因為生生世世都執著五蘊、把肉體當「真我」、且心又把日常生活中一切無常()緣、相,「認得太真」,所以才會跟著六塵相往六道走,而不願跟著佛號往成佛路走。

十五、凡夫心因為執攀內、外相等黑暗的六道習氣與自己內心「合理化」的慣性,所以才沒辦法超越自己的十八界(六識、六根、六塵)。若「心」能不執著六塵之事,且真信願行念佛,慢慢即能捨「識」,則清淨心的智慧自然會出來,隨著「真理」而行。(相歸相,心歸心,本不相干。五蘊不用,即能捨識用根,而超越十八界)

十六、修行的目的,是希望能有智慧、能過著快樂自在的日常生活,且今生即能脫離六道,往生西方,是否能如願的關鍵皆在「心」。
十七、意識心是「麻煩心」,有太多障礙我們修行的緣相及自心的習氣,所以今生一定要下定決心,捨掉對六塵之事的貪欲,唯有信願行念佛,才不用等到最後,才發現自己「又」走錯路,那已太遲了。
十八、不管是已婚或未婚之人,既然今生有幸遇到可出離「假我」的大好機會,應珍惜眼前的福報,從現在起,雖然身在世間的一切假緣、相中生活,但心不須專事時,心不要再胡思亂想,「把胡思亂想的心念全部改為念佛號」,「有佛力的幫助」,才能「確實擺脫妄想、執著的束縛」,往出世的路走,回歸到清淨心的「真我」。

十九、如果反覆在六道輪迴有這麼美好,為何還會愁眉苦臉?如果你是真心希望今生可以解脫六道輪迴,往生西方,那麼平時就應和諧的過日子,應心不離佛號、佛號不離心(心跟著「真」走)

二十、終日度生,終日無度,終日念佛,終日無佛,終日求生淨土,終日無願無求,方名大菩提心,能發此心,必證正覺。能行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落實念佛之修行者,必定往生西方。
小結語:
  因為每個人對人生真正的意義有不同的見解、所 追求的目標有所不同,或對生命無常轉眼成空的真相也有不同的體驗與認知,所以對於追求生命的真實意義,與對了生死的迫切程度也就有所差別。

不管是男女老少,我們每個人都有佛性(真我),只是因為經過累世以來的造業,受到妄念、執著的污染,而使本來澄澈純淨的法體,變成了汙濁的肉體,肉體是有生滅的,肉體死後腐化就不存在了,只剩妄念、習氣(造業的力量),再次受到業力的牽引,去換上另一個肉體。但我們的佛性並不會因這些生滅輪迴而損失或消滅,因為佛性是清淨沒有形體,是跟宇宙相通的,是不生不滅的實相、實體。法體的一切智慧、一切自然、自由之樂、一切功德受用,不是凡夫的知見、肉體所能理解的。只要能真信願行念佛、去除汙濁的習氣,自然可以修出自己的佛性,即可往生西方成佛。
.念佛觀念解行
一、十方世界佛的老師都是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是無量壽,無量光佛。
二、佛有三身:「法身」,無形無相(不動尊)、「報身」,徹知一切真相(慧身)、「化身」,隨度衆生而方便用的色身(如人身、動物身、天人、鬼等,隨類應化之身)。
三、世尊(釋迦牟尼佛)出世,是為了告訴眾生了生死的教理與方法,幫助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因凡夫心的品質無法看到佛的法身,也聽不到佛講的話,為了救眾生,所以祂才用肉體出世為人(應化身)。
四、世尊出世時雖貴為皇子,但祂放下所有名利、地位,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些舉動並非無情,而是為了救度眾生,成就大事,所以「演現放下」,為的是幫助眾生了生死、成佛。
五、世尊的隨眾,即聲聞眾生(大比丘僧),過去都學邪道,跟了世尊之後,個個都去邪法歸正法,個個皆修行成功。(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若發現自己走不對路的時候,當知懸崖勒馬,回頭是岸)
六、佛在經書裡講的法,與當時衪教導身邊弟子的佛法,全都是在教導要如何改習氣(調整知見、想法、方法),才能入佛心、佛行。
七、佛、菩薩原本都是世間的人(凡夫),祂們全都是利用可以成佛、往生西方的教理及方法,清掉凡夫心的一切污染(習氣種子)而成佛,成為西方世界之『人』。只要我們老老實實的用佛經的教導來落實,一定也會成功。
八、「持名念佛」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為了要救度我們末法時期的眾生脫離六道輪迴之苦,而合作出來的最特別的方法。
九、末法時代的眾生一定要用念佛法門(淨土)才能了生死(如同穿衣服一樣,需隨著朝代而改變款式才合適)。佛在世間時是正法時期,當時的環境人心忠厚單純,適合以小乘方法修行;末法時期的環境,佛法衰微,且人心較雜亂,故適合用淨土法門(即大乘)來念佛修行。(自己可以想想古代、現代的環境與人心,是否有所差別?)
十、持名念佛並不在八萬四千法門之內,但卻包含八萬四千法門,是最殊勝、安全、易懂、簡單、快速,且不論上、中、下根的人都適合使用的方法。
十一、只要真信願行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必可解決一切問題,因為
南無阿彌陀佛早已把祂無上大慈悲、無上大願力、無上大醫王,及可解決一切問題的無上大藥王,全都輸入在這六個字裡面了。
十二、「南無阿彌陀佛」是一切佛號、經書的總
持。念「南無阿彌陀佛」就代表已念到一切諸佛了。一切諸佛、菩薩皆會為有真信願行念佛的人「助念」。除淨土法門之外,其他法門皆須信、願、行、師(老師),皆需靠自力,「沒有佛力護念」。
十三、「信願行念佛」是指:一輩子「心裡」真相信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心裡」真願意捨掉貪戀一切六塵相的習氣、且「真心甘情願念佛」,這才是真正往念佛,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走。
十四、依《大寶積經》的法意:末法眾生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有念佛得度生死。
十五、念佛名義上是「淨土法門」,其實也就是「心地法門」。
十六、過去的高僧大德,其修行成就的方法不一定是淨土法門,但為了不退其正等正覺(不退轉),亦會老實念佛。
十七、清淨心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
十八、《阿彌陀經》,是佛唯一的自說經,內容所講的皆是信、願、行念佛。「念佛」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不要小看這一句佛號,不要想再外加其他方法來修行,才覺得更有效果,這是不對的想法。
十九、佛是無上綜合大「醫王」;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是無上綜合大「藥王」;「真」善知識是無上有效的「助緣」,可治六道的一切痛苦。
二十、真正知道正確的教理及方法只是「處方」,有拿到處方藥且「有服用」,病才會好。且一路上要「一直服用」,直到往生西方,到了安全的世界,才不會再犯「六道輪迴之病」。
二一、唯有佛才有無上的正知正覺,明白宇宙的一切真相與真理,我們凡夫無法衡量祂的一切。唯有照佛講的教理及方法(指標)去實行,才能真正永遠離苦,也才有智慧做出平等、大愛的事情。
二二、若要接觸多種或其他法門之前,要先知道自己的根性在那裡,才不會走冤枉路。
二三、一方面修行,一方面研讀佛經,要花很多時間,所以修行所需的時間亦會延長。若尚未真正開悟,看經書反而可能誤解法意、增長慢心,而障礙修行,所以還不如單純且老實的念佛號,既可保證安全,且成就又大。
二四、有小部份的人,看書聞法,只是為了要跟別人講,但自己並不實修。或看書、聽到佛法當時很高興,是在高興自己明白意思了,但卻不知因自己心不誠敬,明白的亦只是文字上片面的意理,但真法並未入心,當真正要用時,又用到岔路去了,所以,誠心恭敬是很重要的。明白正確的教理與方法之後,入心實修,等修出成就時,才是真快樂。
二五、講錯法,會傷害眾人的慧根,故不可隨便講經說法。有時因為一句話,就會背負大因果。
二六、若想邊念佛又想邊看經書者,初學者可參考看《阿彌陀經》,等過一段時間,念佛的底子打穩了,再參考看《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等念佛有成就時,再參考看一些般若經書,如:《心經》、《金剛經》、《楞嚴經》等。看經書,要先看完一本再看另一本。平時、早晚課時,都要以一心念佛為主。看經書的時間,不須刻意安排,平時有空閒時再看即可。若能真正把一部經書的法意通徹到底,其他一切經書雖不看但亦可全部都通徹。
二七、佛經的教理及方法是佛講的,所以關鍵是在於要把佛經的法意拿來「實修」,才是心裡有佛,而不是要拿來「念」給佛聽。
二八、念佛念到成就時,三藏十二部經自然全都包括在心中了;過去修行大德,有的人原本不識字,但修到後來不但能看經書、能說法,甚至能寫字弘法。
二九、所有一切語言文字、一切相,皆是生滅相(方便用的假相)。唯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可幫助末法眾生離六塵一切相,且成佛。
三十、在尚未真正開悟而修至證正果位、未往生西方之前,皆還不算是真正修行成功,皆要持續的真心念佛。
三一、若還沒走到「心不住相念佛」的層次,可先從基本的知足、感恩做起,並漸漸學習放下六塵一切妄相,當心不專事時,只要記得,心就回來念佛。若能真正依照這些方法走下去,心的品質自然會向上提升。
三二、念佛人,不要用自己習氣的那一把尺去測量佛菩薩及他人,或因生活較平順了,自以為念佛的成就都歸功於自己。亦不可使用任何策略、技巧、觀想、壓抑、排斥、心生憂喜,或追求身心有怎樣的感應、見光等攀幻境之偏法。「正法的工具,只要到達彼岸,皆要捨去,何況非正法的工具,所以路程的風光皆不可攀,心只攀佛號才安全」。
三三、佛不但告訴我們,要如何走向通往解脫之路,亦有真實的力量及平等心要幫助眾生離一切苦。自己要真相信佛講的教理與方法(指標)去實修,即是與佛相應,這樣才是有至誠心,願意讓佛救度的人,自然可消災、消業障,平安、有智慧、和諧自在的過日子,與世間緣盡了,也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我們罪業凡夫,因有走到正路,而可得到如此珍貴的「相應」。且現在不知道的事相,等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即可一切都明白了,亦可心想事成,其他更多更大,正當的好處與利益,看你要什麼,就能全部由你要由你得。
三四、不能才念佛幾天、幾年,覺得沒有什麼效果時,就不再信、不再修此法了。此時應自己誠實的靜下心來,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真相信、真照佛講的教理及方法去行?「若有真依照佛經的教理及方法實修,即使不想要順利、不想要好處、不想往生西方也難」。
三五、若有真誠心在念佛號,即是真心要跟佛走的人,心是不會再去執愛一切六塵相,「即是真走對路的人」。
三六、雖然很用功在念佛,但還是沒有智慧、不能往生西方的原因是:
A、一般人都希望在有困難、臨命終時能得到佛力的幫助,但內心所想所做的,卻是跟出六道,跟佛都連不上線的那一套方法。
B、因不瞭解法意而反被法相束縛,或表相上有在用功念佛,但「心裡無佛」(念佛時心又同時亂想、攀相)。
C、見惑(妄想雜念)易斷,但思惑(貪瞋痴)不易斷,念佛難入一心。
三七、念佛時若心裡無佛(心隨妄念習氣雜相走,是在靠自力念佛),那即使念一輩子也相應不到佛力的幫助;但若沿路心口一致,真信願行念佛,那麼不用斷盡見思惑,亦可得到佛力的幫助,不但能消業障,且在世間的日子也能過得自在舒服,與世間緣盡時亦可帶業往生西方。
三八、有些人表相看起來很用功在念佛,很懂經書,很相信佛法的樣子,但因心裡「自以為是的主觀習氣太剛強,且跟著妄心的合理化走」,所以才會依自己的習氣,且攀幻境為主修。像這樣的修行者,就算修行了幾十年幾輩子,還不如用清淨心念一句佛號所得的利益。
三九、修行之人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自己活在世間時能「改掉執取六塵的習氣」,能一心念佛,且與世間緣盡之後能往生西方,沒其它花樣。
(修行的過程要實在,才不會因為著相,招引幻境,而往偏路走)
四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指:心已證入正一相念佛三昧的層次,雖然有在念佛號,但並無念佛號之相,是心乾淨,無習氣無法無雜相,斷盡見思惑之人。一般人有時心裡亦會自動有佛號跑出來,但因見思惑未斷,所以用的仍是以習氣在念佛號的層次,但若能念到這樣,亦是有在用功念佛而得到的成就。
四一、不是要刻意「造」個清淨心、不住相的心、不亂的心來念佛,而是念佛時,心裡萬緣放下,什麼相都不黏,心只輕鬆的黏住這一句佛號。不可外加什麼技巧或其他任何花樣去造作念佛,這樣才是往清淨心安全的方向走。
四二、雖然有在念佛,但心裡「想的」皆是世間的人事物、或執攀幻想幻相等等六塵之事相,就不是真心要跟著佛走,那麼佛也幫不上忙。
四三、因為宇宙間有很多條路,亦有很多方法在運作,但結果都不同。如果你是要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你就要心不離佛號,佛號不離心。
四四、修行這條路,有人是走錯路而不自知;有人則是知道走錯路,但卻為了面子,執意不願落實換跑道。這都是敗給自己的習氣(業障)。
四五、雖然念佛單純且成就大,但因凡夫心雜亂而無智慧,能真正純信的人很少,所以要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不容易。心若隨六塵相走,就會像迷路的小孩一樣,回不了家。只要肯放下習氣(心不貪染六塵相),「心跟著佛號走」,就可往生西方,回歸到清淨的家。
四六、雖然有在用功念佛,但不是真正願意往生西方(心捨不得丟掉攀緣、攀相的習慣),導致正解脫法無法入心,那麼縱使整天念佛,亦只是跟佛號「結個緣」而已,念一輩子,也是枉然。
四七、念佛很「簡單」,有嘴巴的人都會念,三歲小孩也都會念佛,關鍵只在於,自己是否真有走對路(往心不住相,落實念佛的道路走)
四八、若不知知足惜福,即不能真正放下,修行就會進進退退,在逆境裡肯學,變順境就不學了,或想到時就念幾句佛號來「安自己的心」,就打混過去了。光知道眼前之事,不知眼後之事,其人可憐,罪還不知要受到何時才能止。
四九、當我們還沒有做到一切相都不入心之前,若想利用看電視來「調整一下心情」,最好能在未看之前就先把預計要看電視的時間設定好。如果原本預計要看十分鐘,等時間一到,不管劇情有多吸引人,最好能慢慢訓練自己能做到離座或者不看。因為若能做到以這樣的心態去看電視,才能說是休閒,而不是一直放任自己的心與電視裡的相合。(但因為是事先預定好的,所以既使能做到以上所說的事相,也不能當做是自己修行所得的成績)
五十、心很煩亂又沒辦法伏住亂心時,不要急著念佛或想任何事情,先讓心靜下來,什麼都不要想,「讓心休息一下」,等心態比較平靜時再念佛,自然可把事情處理的更平順,念佛也才能念得更好。
五一、發現妄想生起時,只要知道就好,不要再跟著它往下想。只管念佛號,才不會妄念「長似連續劇」。
五二、並非要等有空才念佛,而是心不須專用在某件事時,記得就要念佛。
五三、「只要習慣念佛的種子,勝過習氣的種子,即能慢慢破除妄想執著,往一心念佛的層次走」。
五四、持名念佛,就已含想佛之法了,所以當在念佛時,不需要同時再增加一個「想佛」的念頭。早晚課念佛畢,亦把平時所有善行,都回向往生西方即可,平時念佛時即不用再增加,「想往生西方」的念頭。
五五、念佛時,有妄念出現,並非全是不好,正因為有在念佛修行,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所以不要覺得懊惱,只要心放在佛號,「不去管妄念」,那麼反而可藉妄念來修行。久了妄念、習氣自然會慢慢消減。(沒有念佛、沒有修改習氣的一般人,根本不會「發現」自己的妄念、習氣)。
五六、若念佛時,心有佛號與妄念同時並行,就如同走到「分叉路」,只要不往妄念的那一條路走(不往妄念那邊的題目去想),只往念佛號這一條路走(心跟著佛號走),就是走對路。
五七、念佛念不好,並不是你笨,而是因為這一條路你還不熟悉,不要懊惱、氣餒,只要常常念佛,念佛修行的層次自然會慢慢提升至「心不離佛、佛不離心」。
五八、假設某大賣場在舉辦三分鐘免費搬東西的活動,賣場裡的一切東西都可以自由搬回家去。我們若能把在搬東西那時的專注及迫切的心態,拿來用在念佛修行,分分秒秒不敢懈怠,則今生一定會有成就。
五九、一般人都只知重視六塵、六道之事,卻不知道要重視了生死的大事,所以才會忘記念佛。
六十、修行若一下很用功,一下又放鬆回來,像是要報答自己剛剛用功的辛勞;或一方面念佛,一方面又執著六塵相,一再加重習氣;或不肯腳踏實地,心裡老想著最好有一個方法,聽一次就能得戒定慧,把問題都解決了,這些都不是正確的修行之道。
六一、生氣、煩悶、心酸的時候,雖然也是有在念佛,但若生氣、煩的心情還是存在,那念佛的效果就會比較不理想。應把生氣、心酸的心情放掉,若放不掉就不要去管它,任憑它出來吧,只要心不與相合,只管一心一意跟著佛號走,就不會再被意識心出來的產物「牽著走」而加深業力(習氣)
六二、心有事(心有相)就有苦,心無事(心無相)就不會苦,心黏在佛號(心只有佛)就會自在。有煩惱有苦皆是自找的。
六三、對於自己最珍愛最重視的人事物,因感情深厚,所以會最放不下,會最想念他,工作時想,吃飯時也想,走、站、坐、躺,思思念念「想」的都是他。若我們能把這樣的感情拿來「想念佛」,那麼很自然的就不會再忘記念佛了。
六四、念佛須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真言,最好加「南無」表示恭敬及皈依,但隨眾念時則可隨緣。
六五、早晨醒來的第一個念頭要念佛;日常生活心不專事時,心就「回來」念佛;晚上睡覺時,身心平靜放輕鬆,心裡亦要默念佛號。睡前念佛,關鍵不在於念多或念少,要平靜的念,自然的睡著,不要提著一份心在念,才不會影響睡眠。
 六六、念佛時不論是默念、出聲念、金剛念(雙唇微動)皆可,沒有規定要以什麼形式來念,只要適合自己,「自然」就好。
六七、A、「只有念佛,不外加其他方法」,這是老實念佛的根本。
B、「心不攀相,一心一意攝在佛號」,這就是老實念佛。
修行過程不要東加西改,才不會又走向岔路。只要有真正一門深入,老實念佛,修行的程度自然會愈修愈提升。
六八、初學者想用個方法,使自己念佛能更加攝心,可參考用:「字字自然念清楚,字字自然聽清楚」的方法。
六九、心平靜不亂想,把佛號字字「自然」念清楚、字字「自然」聽清楚,目的是要幫助我們攝心,才能破除妄想、攀一切相等習氣,讓心慢慢能更清淨念佛。
七十、念佛時「不要用刻意」去聽佛號或任何的聲音。一切都要「自然」,才不會「著相」。
七一、原本用計數念佛、拜佛,可參考改用計時念佛、拜佛,會比較自然。
七二、念佛的關鍵不在於念多念少,主要是在於要用「清淨心」念佛。很忙碌的人,即使只有早晚課各念十句都可以,一切端看是否真心。
七三、若早晚課一作好,就覺得輕鬆了,那表示是用應付的心態在作。不管是作早晚課時,或是平時念佛,心都要平靜放輕鬆,自在的念,才不會覺得累。作早晚課亦不要缺課,若停作一次,即會前功盡棄。
七四、初學的人念佛,比較容易感到昏沈,靜坐時若是有深重的昏沈出現時,就休息一下,等睡飽再念佛;若是輕微昏沈,心裡亦要念佛,或起來拜佛,或走動一下,喝點水等等。活動是身體在動,吃東西是嘴巴在吃東西,不需要用到心去走動或用心吃東西,所以只要心不專事時,心就要回來「全心念佛」。
七五、靜坐時要以念佛為主,心不要放空亦不亂想、心不要攀相,才安全。
七六、洗澡、睡覺、上廁所、在不潔之處時,念佛要改用默念,表示恭敬。
七七、念佛時,若心裡念出來的佛號有特定的「節奏」,那是因為意識心把念佛的念頭「提得太用力」的關係,只要心放輕鬆,平靜的念佛,自然就會改善。
七八、心外的念佛聲(例如念佛機等),是提醒自己心裡要念佛的助緣,心不要去攀相,「心」要貼著自己心裡念的佛號,才是走對路。
七九、念佛時,心不要急,心只有佛號,一心一 
意的念,一句接一句。把「念佛但又同時在想事情」的習慣丟掉不再用它。肉體的一切感受、世間的一切六塵相雖然都在,但心都不要去管它。不是硬撐、不是壓抑,要自然面對一切緣相過正當生活:餓了就吃、癢就抓、冷就加衣等等,主要是心不攀六塵相,心甘情願念佛,才能入「念佛之門」。
八十、有些人雖然妄念減輕了,「但心裡的想法仍然不對」,即無法捨掉往六道走的習氣,且會直造新業,所以又留在六道輪迴了。
八一、念佛時把意根(心)都攝在佛號,即能「伏惑」(伏住往六道走的習氣),即能離相念佛(一心念佛、清淨心念佛、無相念佛)。
八二、凡夫心的「本質」是雜相心,心裡的妄相,原本就自然會出現。當妄相出現時,只要心裡知道就好,不要害怕,不要跟著它走(心不與相合),也不須要刻意去使用觀看心念、移情、壓抑等等雜相法去對付它。否則就容易落入偏空或偏有法,而往邪路走。心不要隨著六塵相起舞,只管一心跟著佛號走,習氣久了即會「自討沒趣」,而慢慢減弱、消失。(一個巴掌拍不響)
八三、念佛修行的過程,會因心態的轉變,而感到不習慣,以及因為你的用功,而把八識裡,習氣的種子「逼出來」,心裡的妄念、感受,將會比未念佛、未改習氣之前,變得更多、更孤單寂寞、心的感受會更苦或更亂。但此階段只是必經的過程,是在幫助我們清垃圾、改習氣的好機會,亦是修行的關鍵處,千萬別放棄或苦惱。遇到這種狀況時,只管放輕鬆,心裡認定念佛號才是「真」,千萬不要再被習氣牽著跑,或再外加其他方法,才不會又往岔路走。只要你是真信願行念佛,佛菩薩自然會幫助你平順通過這些過程。
八四、如果所在的場合不方便念佛,或遇到有人不願意見到你念佛時,則可改為在心裡默念即可,不須要因為任何狀況的阻撓而改變自己念佛修行的心意。(自己心裡在念佛,凡夫不會知道你心裡在做什麼)
八五、走路時,只要心沒有在想重要的事情,心一定要念佛,眼睛可以觀看一切萬物,但相皆不要往心裡面放,即是「入流」。
八六、當在看書、工作、講話、算錢、計劃事情等心須專用的時候,就先專心的做好事情,等事情做好了再念佛。但如果是做一般家庭瑣事,或在做不須要很專心的事,則表相上雖然在做事,但心裡亦要念佛。
八七、當我們在把修行的路想清楚時,或是在計劃某件正當的事情時,因為自己還沒有走到有慧照力的層次,即需要靠「想」臨時方便用,但心亦「不要同時念佛」。等把事情想好了,即要把妄想執著的心念全部放下,「轉為念佛」,如果能依照這樣做,即不算是妄念。
八八、念佛不是為了要肯定自己或精神寄託、與他人比高低比名氣、或做人情跟流行。在修行的過程也不要因為有一點小悟出現,就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有得),若有這種傲慢心,就很容易會失去正確的方向。
八九、順境時不可執相,逆境時更不可執相。好壞念頭、所有習氣出現,皆是可使修行人藉修行將八識裡的污染去除掉的好機會。修行人要有決心與耐心,不要急躁或嫌無聊,應一路不更改的一門深入再深入。
九十、「心不離佛,佛不離心」是指:念佛時,心只貼在佛號;沒在念佛時,心亦沒有離開佛,除此之外,心乾乾淨淨,無習氣無法無雜相。
九一、「至心信樂」是指:堅定的信佛、念佛,而不求世間福。面對正法,心裡的堅定要如同「釘子釘住了」一般!一旦確定了,心就不再動搖,從此一門深入,心除了佛號,心不入其它相,「即能意不顛倒」。
小結語:
只要念佛修行能讓我們得到清淨心,遠離一切苦痛,那麼所有入世、出世的一切念頭,還有那個念頭比「念佛」這一念還要好?
不要因認為自己罪業深重,念佛又念不好,就產生懷疑自己有資格往生西方嗎?佛會救度我嗎?等等擔憂疑慮的心態,才不會加深雜念,而阻擋自己信願行念佛。
今世有幸得人身,不管自己長相如何、身份地位高低、過去是好人或壞人,從現在起:自己真心願意在道德之下過日常生活,把執著六塵相的習氣,換為信願行念佛的習氣,即是歸依佛,即是佛弟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